5月26日-27日,第二届科创中国·宁夏·银川科技学院黄大年科技创新论坛在银川科技学院成功举办。兄弟院校代表、区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嘉宾齐聚银川科技学院,共同学习黄大年工匠精神,共绘科技创新发展蓝图。
本次论坛主题是学习践行黄大年精神,聚焦绿能数智化产业,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提升银川科技学院黄大年科技创新团队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活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努力为提高宁夏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6日上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强教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合肥为民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为民教授,宁夏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王盛教授,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张波处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处干部王炳,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部长田峻颉,银川市科学技术协会四级调研员、学会部部长王文海,宁夏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会吴建国秘书长,宁夏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会秘书长综合主管刘妍芳,宁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联合会伏玮主任,学校常务副校长任昱,副校长景天时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因工作原因未能到会的嘉宾也纷纷向论坛的召开发来贺信,并在线上参加有关活动。
副校长景天时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指出黄大年是我们时代的楷模,是爱国“科学疯子”,是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也是工匠精神凝聚的典范,举行本次论坛,既要继续传承和弘扬黄大年科技报国的崇高志向,也要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自治区构建具有宁夏特色的“六新六特六优”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三大基础主导产业”、建设“十大工程项目”蓝图。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形成政企研校“四方联动”合作机制,共同搭建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他表示,作为民办高校,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地方是生存之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之道,走校企合作道路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关键一招。2023年,银川科技学院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正式获批为自治区级产业学院,为学校加快落实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我们有足够的意愿和充分的条件与政企研紧密对接,共同为发扬黄大年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有爱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王炳在讲话中表示,本次论坛是政企行校联合起来共同学习交流精神,促进创新发展的喜事,也是我区学习践行黄大年精神,聚焦绿能数智化产业,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件大事。他表示,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希望校企双方能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和抓手,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学院能够突破路径依赖,深度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交流,努力做到建设定位更加明确、建设重点更加突出、建设成果更加丰硕,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为推进宁夏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银川科技学院力量。
校长助理、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雄飞汇报银川科技学院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情况。学校于2017年获首批自治区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023年获批自治区级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始终紧密对接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主动适应宁夏及周边绿能和数智化产业发展需求。他主要从团队建设情况和团队未来考虑两个方面进行汇报。自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来,团队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的最高标准,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前团队核心成员20人,其中3名博士,高级职称16人,聚焦双碳背景下清洁能源和数智化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队名为绿能数智黄大年科技创新团队。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促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带动学院教师团队整体建设为思路,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为指标。团队未来坚持绿能数智(特色)定位,走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道路,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以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打造绿色低碳校园。
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普通高校第三批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同行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及学科评估专家王盛教授以“立德树人 潜心教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主题,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情况做了汇报,从团队成立背景、团队建设情况及关于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做了详细介绍。以学习黄大年精神、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抓手,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赋予教师的使命,践行“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理念,把“得天下英才以教之”作为团队成员的职业梦想和终身追求,以“桃李满天下”作为团队成员的人生价值追求,“秉承师道、涵养师德、锤炼师艺、富有师爱”。力争建设成为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为推动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扎实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献礼。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团队的建设。他表示,团队建设需要合理定位、抢抓机遇、合作交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教育部首批高校教师“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于平教授以“重走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报国之路”为主题做了详细汇报。从多角度重温了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再现黄大年教授“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业精神。
论坛上,景天时教授为于平教授、张为民总经理颁发客座教授聘书,于平教授为具有学术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企业专家颁发“黄大年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成员证书,任昱代表学校与4家企业签订共建绿能数智现代产业学院协议。
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强教授,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为主题开展报告。每个青年都有梦想,于强教授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开始,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人要有责任与担当,要有对国家、对父母、对子女的责任;青年人要有血性,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人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表示,梦在远方,确定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路在脚下,走好脚下的路才能到达远方。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合肥为民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为民先生以“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及应用”为主题作报告。张为民先生充分体现本次论坛的主题,对小型风力发电进行简要概述,从叶片、发电机、控制、载荷、常用系统、整流与逆变等方面做了详细报告。他表示,创新无止境,绿色发展数智赋能,希望银川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7日上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响应本次论坛主题,7支代表队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同心同向同行,绿色低碳骑行”——骑向碳中和行动。
刘雄飞在出征仪式上的动员讲话中表示,“双碳”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倡议,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把握“双碳”战略机遇,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建言献策。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任昱强调,“碳中和”离不开每个地球公民自下而上地积极参与和行动,我们期待更多的绿色骑行使城市变得更加可持续、更加宜居,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同时希望以此活动为契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识融入到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中,各组在沿途中普及碳中和相关知识,提高传播绿色低碳知识能力,提升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要求,活动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骑行,并宣布“同心同向同行,绿色低碳骑行”骑向碳中和行动正式启动,随着出发的口令,各组分别奔赴不同的目的地进行调研。
27日下午,产业赋能、绿能数智融合发展分论坛,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图像识别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分论坛,智能技术中的安全挑战与应对分论坛分别在不同的企业同时召开。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黄大年教授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心有大我、砥砺创新,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科研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银川科技学院将继续弘扬和践行黄大年精神,以勇往直前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向行业科技前言、面向全体教师价值提升、面向学生搭建桥梁,坚定不移地坚持科技强企合作,强化技术引领,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共同发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